信息服务
首季全市民营经济增值95.36亿 | 民营成汕头发展主力军
发布时间:2019-01-04 浏览次数:52
来看今年首季经济数据——
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5.36亿元,增长12.4%,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6.9个百分点,占比达到73.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3.8%。
民营工业增速比国有控股工业高32.8个百分点,比三资工业高27.1个百分点。
我市民营经济单位已有约23万户,占全市经济单位98.3%,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主力位置。
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创业创新,加强公共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利用政策引导,加强民营企业规范发展制度保障。陆续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大型工业骨干企业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方面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传统民营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我市还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夯实民营企业发展基础。以“五个100”工程为抓手,促进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去年,全市超亿元工业企业达881家,比2013年增加427家,翻了近一番。实施“十百千”工程,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10家企业实施工业4.0试点示范、100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1000家企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十百千”工程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入资本市场打下基础。抓住产业特色,鼓励民营企业依托“互联网+”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汕头传统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发挥体制灵活、自主性强的优势,鼓励引导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向互联网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还以建设融资、人才、技术、信息、法律等“五大服务平台”为主要抓手,全力推进我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汕头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筹备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国家、省、市”三级企业创新体系;通过搭建软件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汕头市信息服务和软件行业协会、潮汕IT智库等企业孵化、人才交流平台,进一步增强企业孵化和集聚能力;完善驱动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市和各区县政府出台扶持措施,推进民营企业上市加快发展,企业完成辅导验收奖励50万元,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奖励50万元,企业正式上市奖励100万元、有关区县政府再奖励30至100万元。率先成立“汕头市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服务中心”,成立全国*以“华侨”为主题的金融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目前已超过370家企业挂牌入驻。
经过大力引导、扶持和推动,目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汕头民营经济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亮点,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民营龙头企业在国内细分行业中地位突出。全市现有省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18个、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3个、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4个、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个、省重点创新帮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22个。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个、省名牌产品89个,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235个,其中95%以上是由民营企业创立的,成为全市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
来看今年首季经济数据——
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5.36亿元,增长12.4%,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6.9个百分点,占比达到73.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3.8%。
民营工业增速比国有控股工业高32.8个百分点,比三资工业高27.1个百分点。
我市民营经济单位已有约23万户,占全市经济单位98.3%,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主力位置。
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创业创新,加强公共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利用政策引导,加强民营企业规范发展制度保障。陆续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大型工业骨干企业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方面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传统民营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我市还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夯实民营企业发展基础。以“五个100”工程为抓手,促进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去年,全市超亿元工业企业达881家,比2013年增加427家,翻了近一番。实施“十百千”工程,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10家企业实施工业4.0试点示范、100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1000家企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十百千”工程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入资本市场打下基础。抓住产业特色,鼓励民营企业依托“互联网+”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汕头传统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发挥体制灵活、自主性强的优势,鼓励引导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向互联网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还以建设融资、人才、技术、信息、法律等“五大服务平台”为主要抓手,全力推进我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设立“汕头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筹备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国家、省、市”三级企业创新体系;通过搭建软件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汕头市信息服务和软件行业协会、潮汕IT智库等企业孵化、人才交流平台,进一步增强企业孵化和集聚能力;完善驱动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市和各区县政府出台扶持措施,推进民营企业上市加快发展,企业完成辅导验收奖励50万元,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奖励50万元,企业正式上市奖励100万元、有关区县政府再奖励30至100万元。率先成立“汕头市中小企业新三板挂牌服务中心”,成立全国*以“华侨”为主题的金融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目前已超过370家企业挂牌入驻。
经过大力引导、扶持和推动,目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汕头民营经济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亮点,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民营龙头企业在国内细分行业中地位突出。全市现有省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18个、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3个、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4个、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个、省重点创新帮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22个。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个、省名牌产品89个,中国驰名商标26个、省著名商标235个,其中95%以上是由民营企业创立的,成为全市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